
雾是秋冬季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,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液滴构成的气溶胶,也是科技论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个词汇。在中国,按照能见度标准,雾常被分为5个等级(按GB/T 27964-2011划分),分别为轻雾、大雾、浓雾、强浓雾、特强浓雾。
但是,国标里面并没有给出他们对应的英文词汇,因而在中国学者的论文中,对各个等级雾的英文词汇的使用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现象。此外,由于国内国外对雾的等级划分的标准不一致(美国分类更少,阈值也不同),导致外籍审稿人常被中国学者的各种fog搞迷糊。

小编在这么多年的稿件润色过程中,发现关于强浓雾就出现了近10种表达。就比如,出现最为频繁的strong dense fog,包括我们自己、甚至不少已发表的文章也是这么用的。中国人乍一看没啥,老外一看就懵。仔细一想,这个strong是修饰fog,还是dense? 怎样都不合适了。经过小编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和自己的润色审稿经验,给出了雾的各个等级对应的英文,如下表。建议大家以后规范使用,让国外的审稿专家不再困惑。实际写文章过程中,可以在资料方法里,就把各级雾的能见度标准和对应的英文交代清楚,这样读者就清楚明白你的意思了。

关于降水的各个等级的英文表达,估计不少作者也有困惑,咱们后续更新。
各个等级的雾的英文(中国,按GB/T 27964-2011划分)
雾的等级 | Grade of fog
| 能见度(m) |
轻雾 | light fog | 1000≤V<10000 |
大雾 | heavy fog | 500≤V<1000 |
浓雾 | dense fog | 200≤V<500 |
强浓雾 | very dense fog(sever dense fog) | 50≤V<200 |
特强浓雾 | estremely dense fog | V<50 |